1. 人的一生
生活習慣便可看出老病死的境界是如何,
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習慣是修行的基礎。

2. 誰都靠不住,要趕快
把清淨的佛性顯現出來,才能自由自在。

3. 出家是相當可貴的事,
如果不好好珍惜是對不起自己善根的。


4. 時間剎那剎那地過去了,外境也不休息地運作著。人在妄念中不珍惜現有,而且忽視、賤踏它。
那是把寶物隨便丟棄,是可惜、可憐的。

5. 有一口氣在便隨心所欲地吃與罵人,
等到老了、病了,善緣也更不可能再來的。

『上人法語』100年1月
1. 過年過節是中國人很注重的慶典,
唯有這一天大家的熱情是一致的,
唯有這一天大家對文化的體認是相同的。

2.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將來當成佛,是何等平等偉大的道理啊。

3. 續佛慧命、和合僧常現人間,
是祥和世界的要件。

4. 一切花草樹林皆是佛法,能體悟幾分便得幾分。

5. 東西要用了才有其作用產生,
人要老了才有經驗的能力。






眾生是以貪瞋痴為原動力, 而在娑婆世界生存。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欲界,有物質及男女的欲念,這種「欲」推動人在世間生存。所以,貪欲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例如:眼睛看到喜歡的形相,耳朵聽到悅耳的聲音,鼻子呼吸順暢的空氣,舌頭嚐到合意的甜酸苦辣,身體接受舒適的軟硬,心意所領納的愉悅…等,從內心裡面生出一種喜歡、戀著的感受,因而希望永遠佔有,不要失去。娑婆世界的眾生,總是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有貪有執,所以在貪欲裡想擁有、怕失去,苦迫煎熬也甘之如飴,其實世間種種本是因、緣、果和合的幻化景象,不可能永遠常存,凡夫眾生若能體會苦的本質,才能夠真正去除貪執。諸位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的修持,或許曾經貧窮困苦、家庭失合,以及遭遇種種挫折痛苦,累世在迷惑和覺悟中沉浮,終能體悟到世間是苦的,今天才能夠再度學佛修行。世間上,每一個人都是執〝我的…〞,以為有一個恆存不滅的「我」能夠主宰,其實人是苦的,連自己的身體也不能作主,對於所貪欲、接觸的境界,更遑論要主宰它、左右它。凡夫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認為世間萬物皆是清淨,因為貪的一股力量,讓我們去追求夢想,如果貪心熾盛,迷糊時多少會傷害到別人,這就是為甚麼〝貪〞稱為「毒」的原因〈註:貪瞋痴叫做三毒〉。反之,如果將貪欲轉成一股向上、向光明的推動力來辦事,為社會大眾謀福利是可以,然凡夫一旦執著,便不惜自己的身體拚命追求,心願尚未達成,身體垮了,生命也到了盡頭,這就是貪可悲的地方。當凡夫欲念升起,心思總是動盪不安,妄想多就『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因為人在貪的時候,意志迷糊,不作思惟,心思浮躁,難以把持自己,只追求己身的欲望。
「佛」是徹底看透世間真相,超凡入聖的覺者,能教導我們對於一件事情,如何去做才是合情合理,才不會因貪得過份而傷害別人。

佛在世間是眾生的大福報,無佛出世,大地是黑暗的,所以說「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
佛陀成佛時,誰來宣傳?是捷疾鬼,動作敏捷、飛行快速的夜叉,它會欣喜地飛至各處宣傳:「瞿曇成佛了!瞿曇成佛了!」
因此,「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只要有一佛出現於世間,千位佛都會示現護持,教化娑婆世界的眾生。

佛陀告誡弟子,欲念是無止盡的,貪欲強的眾生,總是貪得無厭。因此對於外在物質,只要色身肉體能夠維持,多餘的皆可以布施給他人。過去有一位國王,國家強盛,財寶充足,為了犒賞大臣,國王告訴他們:「我現在把國庫打開,你們可隨意拿取喜愛的寶物」。退朝後大臣們就到國庫去,每人均隨意取一件便離開,唯獨兩位最富有的大臣,想盡辦法要拿走大量的寶物,即使拿不動、掉了下來,也不願放棄。
這時國王就說:「你們兩個把寶物放下,一樣都不准拿,拿不動了還要拿,貪婪之心可以想見」。
諸位能來聽經、布施,都是經過累生累世的修持,才能有這種施捨心。
不然,一般人「貪欲無窮」,擁有還要更多,不只是物質,對於男女情欲的追求也是;然而色身無常,會生、老、病、死,再怎麼貪求終究是一場空。
人與人之間要廣結善緣,沒有好的因緣,擁有再多也不會有好的結局。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變幻莫測,唯有無常才是不變的真理。年輕和財富不可能永遠常存,擁有的時候,要想到貧窮困苦的人,要想到佛法的慈悲布施。當我們有能力時,就要把握機會去布施,否則等到身體不好、經濟困難時,想布施就難了。有個富有的人染上毒癮,把家財揮霍殆盡,落魄潦倒時得遇佛法,才感嘆過去有錢不懂得布施,現在想布施卻無能為力。因此佛陀告訴我們「富貴學道難,貧窮布施難」,當我們發了心,遇到布施因緣時,絶對要趕快歡喜去做,不要捨不得。貪欲無窮,人生無常,時刻變化,凡夫迷執在貪欲裡,不知節制,或弄壞身體,或吸毒,這就是作賤、毀滅自己;也就是說,在這業報體的世界裡,不能了悟無常,就不會體悟貪欲的可怕,一昧貪求感官上的快樂,染上惡習,慢慢地連平常人的能力都喪失了。整個大環境太自由,人們只知追求富裕、快樂,內心裡的貪瞋痴就自然地顯現。或許困苦時,咬緊牙關還可以過得去,一旦富有時總會不顧一切地貪取,直至失去健康和財富,身心無法作主,悔之已晚,因此貪是非常可怕的。

佛經裡說,貪欲是毒,會戕害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行善時要「制欲為善,自調則寧」,把貪欲制在一處,調伏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安寧。例如諸位住在溫哥華這個空氣清新、景色怡人的城市,不論晝夜,大地總是非常寧靜,只是我們內心紛擾不安,無法在當下的環境調伏自己身心,實在是損福的一件事。別的城市,就沒有此地這麼安靜、清涼;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做其他工夫也好,總是有一股寧靜包圍我們的身心,若能善調自心,那麼內心就會生出一股很大的力量。所以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把心安住在一個地方,什麼事都可以辦成功。不能因為貪瞋痴是毒,就事事消極悲觀。凡夫總是把有無、好壞相對待,對待就是二法,到佛果才是絶待。
若我們不貪,怎麼生出一股不貪而能犠牲奉獻的精神?我們的心不打妄想,那怎麼讓這個心安住在善處,而能發菩提心,努力去做,這是最重要的。人才能修行,動物是不能修行的;人才能覺悟,一切眾生就沒有人那麼好。天人享福不想修行,地獄太苦無法修行,人是苦樂參半,身體時而健康時而病,家庭時而和樂時而離散,生活時苦時樂,我們便能從中去體悟。只有人能夠體悟,一切眾生都是很痴情的,尤其動物都是很痴情才墮落的。人總是自己的父母、親人不要,就是要貓狗。因為貓狗是很痴情、很依賴的,人則是很憍慢;娑婆世界的人之憍慢,是希望一切都由自己來主宰,其實是不可能的。人的情欲散漫,心思浮燥,但都不依附他人,只有貓狗會隨時隨地依賴著你,藉以養其色身肉體,於是總是在你身旁磨蹭鳴叫、追隨著你,於是你就覺得這是我忠實的好友,其實是錯的!

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能夠調伏自己的身心,身心無法主宰,就沒有辦法去辦事。投胎為人是很難得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如何難得?多生多世就像是在大海裡面,大海裡有一隻龜和一根木頭,木頭上有個洞。同樣都在大海裡浮浮沈沈,烏龜的頭要剛好碰到木頭上的洞,這機率是非常小的,而做為人的機率就是這麼小。我們生為人,有這麼好的精神、力量、智慧、德性,卻不曉得去運用;糟踏自己,為了自己的貪欲而來奔忙,迷糊地過一生,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不管我們到任何一個環境,空氣、太陽、大地都一樣,但人就是不一樣。因為人的業報不同、心思不同,所造的業力不同,習慣也不同。諸位到了此地,要如何把貪欲放到應該放的地方?人需要食物滋養色身,那麼我們只要吃得飽、有營養就足夠。為何總是花費太多金錢在食物上?因為我們都是以憍慢為食。有錢有勢的人可以用食物來表現自己的地位財富,我是高高在上,有別人沒有的,其實這是最膚淺的行為。若有能力,我們行布施、照顧別人,這是一股最大的力量,也是做人最好最難得的方法。所以諸位能夠從貪當中,在最低的生活條件裡而能行布施,便能廣結善緣。富貴從布施來,難行布施者,前生的福報今生用完,來生就變貧窮了。你肯布施、肯慈悲,希望奉獻他人,福慧就愈來愈增長。貪,在我們娑婆世界是一股原動力,但如何適可而止是很重要的。

瞋,是當我們的六根所接觸的六塵,不如我們的意時,而從內心裡生出一股厭煩、憎惡的心。當我們心生厭惡時,易出惡口,行動也不同。瞋就像火一樣,先燒到我們的身心;一瞋什麼都不做了,所以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的念頭一起,百萬障礙之門立刻開啟,要做事就會困難重重,更會與人結怨。「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你一生所修的福慧,一生起氣,過去所造像樹林那麼多的功德,就被一把火給燃燒殆盡了,可見,瞋為毒之根,吞滅一切善。瞋心之可怕,可以讓我們一切都歸於無,傷害之深,不可不慎! 瞋跟恨是相連結的,你一瞋,口出惡語,行動看不起人,對方就會生恨;瞋跟恨就互相愈結愈深,所以瞋恨心所結的冤是相當可怕的。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一定要想到瞋心起的可怕,不可以繼續造業。佛法告訴我們「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要心甘情願去承受舊的惡業。不是學佛惡業就自然消失,要肯去承擔,惡業才會消除。你肯去承擔時,別人看你這種虔誠、恭敬、謙虛,恨心就自然平息了。菩薩教我們解冤消業、去禍得福,也是要從我們的虔誠恭敬裡去求。

有一個人很虔誠地拜佛誦經,一天晚上誦完經,菩薩告訴他:「明天你的惡業到了,會被你的仇人殺死。」這個人一生很虔誠地學佛,知道要廣結善緣,過去生殺了人家,今生要還宿債,於是隔天就準備了很多酒菜,在家裡等。這個仇家走到他家門口,莫名一股恨氣就生起,就拿了刀進去要殺他。學佛人喚他名字,仇家嚇一跳道:「我們不曾相識,你怎麼知道我的名字?」他就請對方先坐下來吃飯,吃完飯後,學佛人告訴仇家,他一生很虔誠地學佛拜佛,菩薩告訴他,今天會被仇人殺害,「既然要被殺,就是在解冤,所以我就先請你吃飯,再還你殺債」。此時仇家吃過飯,氣消了,智慧也生出來了,便說「前生你殺我,今生我殺你,來生你又殺我,沒完沒了,有什麼意思。既然我們有冤仇,就讓我們解冤釋結吧!」他拿起刀子,用刀背在學佛人頭上比三下,說「我們的冤仇到此為止!」所以我們虔誠恭敬,菩薩會保佑我們,但不是讓我們完全不遭困境,而是看你能不能生出慈悲心來解決問題。

凡夫總是不能耐煩,不想受苦,心思浮動,不是思善就是思惡;看到別人好就心生羨慕,卻沒去想別人之前如何受苦,今日才能安享快樂。所以總是貪執福報,不認真去種福田,這就是凡夫。不肯種善因,只貪求善果,貪圖享受,求不得就生氣,這就是瞋心起的原因。凡夫以貪欲為本,沒耐心培植福田,只貪福報,於是就起瞋心;貪損福,瞋也損福,一個人起貪時,身心就跟平常不一樣,瞋心起時罵人的樣子,也跟平常不一樣,面目可憎,不能廣結善緣,這是愚痴。

凡夫愚痴,不信因果,邪知邪見,不講道理,只顧現前所愛,認為我喜歡就好。如現今有很多年輕人,認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六親不認, 父母、親戚都不顧,只管享福,屢勸不改。現在科學發達,一切科技,如電腦,其實都是人發明出來的,人卻慢慢變成機器的奴隸。世間如果沒有佛法,這種情形就會更嚴重,機器無血無淚,傳達出的邪知邪見一旦吸收進去,就難以改正。人的可悲就在這裡,愚痴不曉得機器是人所操控,而變為機器所奴,整個器世間就變得不合情理,種種顛倒也就應緣而生,因為一切唯心造,人心顛倒,自然也沒有好的大地。

所幸佛陀告訴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功能,使貪瞋痴自然息滅。戒定慧和貪瞋痴其實都在我們心裡,是一體兩面;但凡夫總捨棄戒定慧,追逐貪瞋痴,要壞人不要好人,其實好人壞人都一樣是人。凡夫聽到戒總是會害怕,以為是約束,是不能自由,甚至不敢皈依;其實不皈依也是不能自由,皈依受戒反而能得清涼自在。戒定慧為何稱三無漏學?戒是清涼之意,凡夫的心散亂妄想不斷,我們要以戒律得清涼、自在、解脫,這是戒的真意。戒如一盞明燈,指引我們那裡不能走,那裡是險路;若沒有戒,我們所作所為可能會劣過禽獸,因為凡夫貪欲強烈,產生強大力量;如人為取毛皮膽鞕,可殺死虎獅等猛獸。人若失去戒律,人心就會非常可怕;然戒律在眾生內心裡本來就具足,因此佛陀說:「眾生是自救的,不是我救的。」佛說法四十九年,湼槃前說他一句法也沒有說,「大地一切本來就在說法,道理遍滿宇宙間,我只是發覺而已。你們是迷糊的,我只是指點你們去發覺真理。」真理一直在我們的眼前,為何凡夫總是看不到呢?

一位居士向一位老和尚請法,「老和尚,佛在那裡?」老和尚回答,「佛在你眼前啊!」居士疑惑,「為甚麼我沒看見?」老和尚答,「因為你有『我』,所以看不見。」居士又問,「老和尚,那您看得見嗎?」老和尚說,「有我有你,更看不到。」居士再問,「如果沒有我也沒有你,能看見佛嗎?」老和尚又答,「無我無你,誰來見佛?」從頭到尾,老和尚是開悟的,居士是迷糊的,在迷糊是非裡轉不出來。一切的文字語言,只是幫助我們去發覺真理,真理不是在文字裡計較的。得到真理以後,便非常光明、清淨,沒有語言;所以一開口就錯,但是不開口眾生又不了解。
佛陀成佛後,感嘆「眾生都那麼苦、那麼貪執,我講出來的道理,他們不會了解,反更會生出毀謗,我還是入涅槃好了,不要在世間說法。」
正當此時,天王來求佛陀,「佛陀,您因大事因緣來到世間,是希望來救度眾生,您現在若入涅槃,眾生以何得度呢?還是說一些佛法讓眾生了解。」
於是佛陀才從善開始講,讓眾生知道何為善法何為惡法;如何專心在善法上,凝聚身心,開拓心智,而能行菩薩道。

行菩薩道救度眾生時,要如何體悟苦、空、無常、無我?至成佛時,更有大慈悲心,我們要如何發菩提心,如何救度眾生?佛陀一層層地告訴我們,金口宣說戒律;戒都是佛金口宣說,佛弟子及任何人是不能制戒的。可見戒對我們是非常重要,就像防護城、免疫力,戒持清涼體,是解脫自在的根源。我們有了戒以後,可以從中生出一股很大的力量;有了戒,我們知道如何不妨礙他人,知道如何積極救度眾生,積極犠牲自己、奉獻佛教,為一切眾生來努力。沒有其他宗教如佛教般慈悲、不傷人;有的宗教注重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唯有佛法是大慈悲、大圓滿、大自在,希望每一個人都一樣。
佛沒有說他是特殊的,而是說眾生都是佛,內心都有平等的佛性。釋迦牟尼佛開悟後,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奇怪奇怪啊,「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我睜開佛眼看到大地眾生都有像佛一樣的智慧、道德,每個人都有大智慧、大神通,但是現在怎麼大家都是凡夫,只有我大徹大悟呢?下面佛回答了,「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凡夫為何不能證得?佛性是本來具足,不是佛給的,但卻因為太多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把不乾淨的妄想貪念掃乾淨,才能證得大道理。
佛陀又告訴我們,眾生是顛倒執著。什麼是顛倒?就是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貪愛執著。執著身體,希望身體永遠不變、永遠不死;權力、財富、甚至連死屍,都想盡辦法要流傳下來。其實佛法告訴我們,色身是無常,是會變化的,讓色身肉體不死不爛不壞,是人的貪欲,是不對的,對後代也是不好。佛陀告訴我們要以戒為師。佛陀要入涅槃時,很多弟子都哭道,「佛陀,您在時我們都以您為師,是善知識;您不在了,我們怎麼辦呢?以誰為師呢?」佛陀說,「以戒為師!」戒有如光明燈,指導我們走出迷惑,只要肯持戒,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因戒得定,由定發慧」,由於定啟發智慧;在外道,不持戒也有得定的,但這是一種「魔定」,對自己和他人仍是隨心所欲,當定力產生大神通時,就會去害人。
當外道知道一點道理時,便生憍慢,自以為高高在上,對娑婆世界沒有利益,
因此以戒降心,守意正定是很重要的。

凡夫在生死裡,如大惡病,戒為良藥;以持戒為藥,才能治生死輪迴之病。人執無常為常,要失去時,都會恐怖,尤其死亡前會有大恐怖,「大恐怖中,戒為守護」;生死是必然的,守戒者就有戒為守護。佛陀在世時,佛弟子在林間打坐,一回有位得道羅漢被毒蛇咬到,臨死之前泰然自在。其他人就問,「你怎麼都不怕?一點都不恐怖?」羅漢答道,「我被毒蛇咬到,肯定沒命,但我有持戒,人生本來就要死,有何恐怖呢!」佛陀涅槃前,食用弟子誤供不好的食物,示現病相讓眾生知道,即使如佛之金剛身,在人世間最後還是不免一死。於是告訴大眾,「我於該教化已教化,該得度者已得度,現在我要走了。」然後吉祥臥而入涅槃。所以持戒者,大徹大悟後,一切自在。有持戒、有智慧,才有資格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初學者沒有持戒、沒有定力,照顧自己的身心都來不及,根本沒有資格說慈悲方便,一昧爛慈悲,最為愚痴。

持戒時,不是貪著戒條而什麼都不發心。有個在家人持男女淫欲戒,戒持得很清淨,但就是不發心。一日,他的大限到了,菩薩示現想度他,變化為一位漂亮的女人走進在家人的住所,女人碰觸到他的身體部位,他就拿刀割除,後來就流血過多而死。因為生前不發心,死後成了一隻非常漂亮的鳥,叫聲也非常好聽,住在非常清靜的深山裡,但沒有人看得到它美麗的羽毛,也沒人聽得到它美妙的叫聲。這就是說,你雖持戒清淨,但不廣結善緣,來生也得不到真實利益。

持戒是要自在的,否則還是會世間的貪瞋痴裡互相爭奪、計較、痛苦。有個老和尚在打坐,小偷跑進來偷東西,找不到東西偷要離開時,老和尚說道,「老兄啊,把我的門帶上。」小偷說,「你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關門做什麼?」老和尚講的是佛法,小偷無形中說出來的話,也是佛法。所以佛陀說,只要有戒定慧,隨時隨地都是佛法。

有定力,就不會為外界的五欲六塵所誘惑。在世間,要外表亮麗,就得依人工加倍裝飾點綴;明星唱歌跳舞,有五花十色的舞台、燈光和音樂,打動你散亂的心,你就認為這是美好的;當曲終人散、舞台撤掉,恢復當初冷清,也是什麼都沒有。佛法告訴我們世間本來就是很雜亂,而我們的心本來是安和清淨的,一定要自己理出一條端正身心的路,不要被外境的五花十色所牽引;即使我們投胎受報時,也會有冤親債主變化漂亮的人,或者裝飾很光亮的路來吸引你走入惡道,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因為人心散亂、世間散亂,若心不散亂,你就不會為其所迷,可見修定的重要。修定不是每天打坐就好,它只是在凝聚調伏我們的身心而已;當你的身心有定力、有功夫,不會被外界的雜亂所引誘時,要走出來度化眾生。若不廣結善緣、利益眾生,而自認在家修行用功就好。自享福報,閉門獨善其身實不可取;身為佛弟子要護持三寶,讓佛法在世上流通。如現在講經說法,不見得都是在道場由法師來講,電視、電腦、乃至網際網路,只要能宏法當下就是講堂;把佛法傳播出去,也是護持三寶,也是講經說法。

人利用機器而來護持三寶、講經說法,便是正途;如果利用電腦網路,散播一些男女情欲、煽動人心的文字就是罪過了。有個人很年輕就去世,父母年邁,孩子卻還小。到了閰羅王面前,他不服地說,「我還這麼年輕,你怎麼就把我抓來?我父母年紀大了,孩子還小,我的壽命應該還沒到吧?」閰王就問,「你是做什麼行業的?」年輕人答道,「我是專門寫文章的。」閰王一查,「原來你專門寫男女情欲、煽動人心的文章,罪過更重!不只要死,還要打入十八層地獄!」要打入地獄前,此人很害怕,「那我什麼時候才能出來?」一個聲音回答,「等到你過去所寫的文章,最後一個字在世上消失時,你的業報才消,才可以出來。」可見業報是相當可怕的。如投胎作豬被殺,不是被殺業報就了,而是要到最後一塊肉都被吃了,這隻豬的業報才會消失。因此真正修行人,最怕造惡因,「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修菩薩道者,知道造惡因得惡報的恐怖;凡夫則是果報來時才害怕,卻總是為時已晚。

所以我們要有定力, 在定力裡永遠是清楚的。有定力又有戒律,有戒律的光明,能照見指引我們人生要怎麼走;有定力,就有智慧判事斷該做與不該做。有個學佛的人聽經聞法後,聽人說賣釣竿一個月可以賺幾百萬,他說「不行!我不要造業,我不賣釣竿。」有位信徒,從事土地開發興建幾十間商店,但不租給從事有關殺生、男女情欲之行業,因為雖然不是自己去做,但也間接從那裡得到利潤,所以也是造惡業。這才是真正在學佛。又有一對夫妻,修行很精進,常在寺裡當義工培福,先生問,「師父,我們公司常常有人在分甜頭,我為什麼不能分?」太太就說,「不行,你有分到利益,將來就有惡報。」凡夫總是想,「我沒有自己去造惡,沒有經手,就不會有惡報。」但其實就像這位太太所說,你有分到利益,就有果報是共業。這就是為何天災來時,千千萬萬人死,其中都有
一兩 個能平安,這就是因為他們有定力不造惡因,
自然業報來時便不受災難。
因此我們要有定力,不要在紅塵裡面同流合污,
若有福報, 從事任何行業都會賺錢;
只要你有正念,不管怎麼做,好人都在你身邊。
我們要相信因果,有虔誠恭敬的心,
在戒定裡面,生活在這世上永遠都是快樂的。

智慧度愚痴。有智慧就有六度萬行,布施度貧窮;持戒度毀犯,做事知分寸;忍辱, 才不會與人結怨;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有智慧, 愚痴自然消失。智慧和愚痴,其實是一體兩面,就像有光明,黑暗就消失一樣。

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才能息滅貪瞋痴。戒律、定力和智慧, 是在平時去運用、勤修;凡夫沒有耐心,聽到佛法覺得是對的,要改過、懺悔,但回到家就忘記了。貪瞋痴跟我們很親、是老朋友,戒定慧是才剛認識的好朋友,新的好朋友離開了,就還是平常的這個老朋友好。所以我們要勤修,就像房子壞了要修理,我們的色身在貪瞋痴裡薰染,都用得光鮮盡失、破爛不堪,一定要把它修補過來。「勤」表示日夜都不能忘失,「修」就是把壞的補好;房子壞了、桌椅壞了,修一修、補一補,便又可以使用。凡夫常在貪瞋痴裡造惡業,若我們身口意三業能常在戒定慧裡薰習,貪瞋痴自然消失。貪瞋痴有如黑暗,戒定慧是光明,光明一出現,黑暗就不存在。
我們剛聽聞戒定慧,力量還很小;無始以來的貪瞋痴,力量很大。修行就是要「熟處轉生,生處轉熟」。與戒定慧很生疏,就要把它轉成很熟練;和貪瞋痴長久以來很親近,要疏遠變生疏。慢慢地,什麼叫貪、什麼叫生氣,身心不起波動,整個人就會看起來乾乾淨淨的、很慈祥,好像從沒生過氣;經過多生的薰修,你的臉相、外表就會和戒定慧相應了。算命的確是世間的一種學問,但那不究竟,不是根本。你有修行,就有福報,自能轉運。外相自然端嚴,居住環境更為舒適。心地不善之人,居住的地理風水自然不良。。中國人最重視祖墳的地理,有個富人為了祖墳,請了個地理師尋找好地理,敬為上賓、供上好飲食。一日,富人的工人向他借錢,始終不肯借,恰巧被地理師聽到了。地理師心想,「此人如此無德,要是幫他找到好地理,讓他更有錢,那不是更害人嗎?」於是地理師幫他找了一塊「第一」的地,什麼「第一」?這人有個兒子,頭腦笨,書怎麼都唸不好。這塊地就是讓他兒子「種田第一」,別人種不好的田,他兒子種得又快又好。地理師不會害他,還是給了他一個有別於唸書的「第一」。

眾人要多培養福德,有三寶在世間,讓我們有培福的機會,不要白白失去了。有了福報、種善因,自然會得到好的果報。一個很謙虛的有錢人,一生都在修行;臨終時,他告訴他的兒女,「我死以後,不要做大墓妨害風水。」於是兒女遵照他的囑咐,找到了海邊一塊沒有人會到的地方,埋葬後當晚風雨交加,把那塊地變成了很好的地理。所以當你的存心是善的、為他人著想,得到的果報才會是最好的。有一個有錢有勢、作官的人,想給祖先找一塊好墓地。找到一塊好地時,剛好那裡有一間寺廟,寺廟裡只住了一位出家人;這官人要趕走這位出家人很簡單,而出家人也不與他爭,只說了一句話,「此地不發無地理,此地若發無天理」就下山了。這個作官的人就很高興地把祖先葬下去,不料結果並不好。

所以諸位要相信因果,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不要讓我們很熟的貪瞋痴繼續在我們的生活裡面造惡業;要以戒定慧,在我們生活親友週遭廣結善緣,這樣我們修行,才能得真實有利益。我們能有錢布施表示有福報,但不可在錢裡面計較,能出多少就出多少;不能財布施,我們就以恭敬心隨喜,來出力、當義工。不能說我沒錢布施,所以不來寺廟;也不能說我有錢,但別人出一塊,所以我也只出一塊。各人各有因果,連佛也不例外,如果不好好修行,出家人也是要背負因果的。以前的出家人都需要出去化緣,現在的人都懂得來寺廟布施。以前有位出家人發願鑄一座鐘,就到處去化緣,從早走到晚,連一塊錢也沒化到。走累了坐在路邊休息時,有位老太太給了一塊錢,這出家人走了一整天,最後才化到這一塊錢,就很生氣把它丟到河裡去了。後來,終於化到了足夠的錢去鑄了鐘;奇怪的是,這座鐘不管怎麼鑄,就是有一個洞,不圓滿。出家人警覺總是有懺悔心,就回想是不是那裡做錯了?後來想起了 那老 太太的一塊錢,趕快跑到河邊,想辦法撈到了那一塊錢放到鐘上,剛好就填滿了那個洞。這就是瞋心一起、不耐煩,你就要受該果報。在末法時代受果報,還要有護法護持;沒有護法護持,連這個異象都會沒有。

我們聽聞佛法,首重實行,機緣來臨,馬上去做,不要失去機會。在三寶門中, 要無所求才能種福田,才是福慧具足。為什麼我們要常說「皈依佛,兩足尊」?因為佛是福、慧均具足,是至尊至貴。「皈依」就是歸向,歸向大徹大悟的覺者-佛。我們每天都唸三皈依是很好的,有什麼災難,唸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能夠得到很多利益。聽聞佛法後要付諸實行,我們這年代能夠平安地聽聞佛法、修行,是最大的福報,不像過去災難多、聞法難,若不依法修行,實在是很可惜。因此我們在這裡聽聞佛法後,不要回去就忘記了!把佛法記在八識田中,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發揮出來使用,覺心比貪愛心更強,這樣我們的智慧就永遠是很清明的。所以「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一定要每天睡覺前唸三遍,鬼神聽到這句話都會尊敬、
參拜你,如此實行,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
祝福大眾,都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